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第二波疫情因何失控?

贺涛 为何鸭 2021-07-08

4月25日,印度连续第五天创下新冠肺炎新增病例的全球纪录,当日新增感染病例35.29万人。真实情况则很可能比这个数字所反映的更严重,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建模研究甚至认为,目前印度每天新增病例可能高达百万量级。

 

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医疗系统已经因挤兑而崩溃。在医疗条件最发达的印度首都德里城,重症监护病房只有40张床位可供新冠患者使用,而这座城市拥有超过1800万人口。


印度每日新增病例出现第二波高峰。图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自从2020年9月经历第一波疫情高峰后,印度疫情已明显得到控制。到今年一月,印度单日新增病例保持在1万余例。一些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印度疫情的最糟糕阶段已经过去。如今,第二波疫情以三倍于第一波的峰值袭来,让科学家们感到惊愕,究竟是什么引发了印度的第二波疫情?解开这个疑问,将有助于各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防止疫情卷土重来。

 

现有推测可能都不是主因


印度新发疫情引发国际关注后,《自然》杂志总结了科学家给出的三种因素推测: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株;不受限制的社交活动增加;疫苗覆盖率低。

 

一直关注全球疫情的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肿瘤免疫学专家王晨光认为,这三个因素都是从某个角度来推测,而且有的解释很难站得住脚。

 

先看疫苗覆盖率低这条。印度总理莫迪在2021年1月中旬,发起了为13亿印度人口接种新冠疫苗的计划,他将此称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新冠疫苗接种。彼时,印度疫情已经趋于平稳,刚刚启动的疫苗接种计划尚未起效;而3个月后的今天,印度人已经接种了超过1.2亿剂疫苗,尽管这还不到印度人口的10%,但疫苗覆盖率显然比一月份要高出很多,这本应是有利于疫情控制的。因此在王晨光看来,这是最立不住脚的一个理由。

 

第二个因素认为,第一波疫情过去后,印度政府过快放宽了社交限制,有大量人群聚集在室内外,参加政治集会、宗教庆典和婚礼,加剧了疫情传播。

 

其中遭诟病最多的是12年一次的印度教大壶节(Kumbh Mela),这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集会。在节庆期间,印度教徒在恒河沐浴,清洗往日罪孽。本次大壶节有四次圣浴,每次估计有数百万人聚集在恒河沐浴。

 

对此,王晨光认为,这可能是部分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2月份前后,印度的宗教节日和各种活动就接二连三展开。当时活动的人群密集程度很高,如果是由此导致的大量传染,难道说病毒从2月份一直潜伏到4月份才爆发?

 

更普遍的情况是,印度从疫情开始以来,一直没有采取严格的社交距离和个人卫生等防御措施。这不仅仅是第二次疫情发生之前,其实在第一波疫情降低时,印度也没有严格限制社交活动,只有德里和孟买等大城市在执行受限的社交活动措施。而后期的血清学流调显示这些城市实际感染比例更高,疫情更为严重。

 

实际上,印度政府早在去年9月第一波疫情高峰期,就不断放松防疫措施,并开放经济活动。当时已经允许大多数企业重新开业。全国各地城镇的市场已经和疫情前一样拥挤不堪。

 

这种放松防疫措施与时间上的较大滞后,表明它不太可能是印度第二波疫情的主因。

 

第三个因素是一种可能起源于印度的病毒变种B.1.617的出现。目前很多科学家认为这种变异株的传染性更强。王晨光也认为,这一推测在目前所有的原因分析中,可能是最重要的,但仍然够不上主因。

 

病毒变种B.1.617相对于最初发现的新冠病毒,已经有十几处突变,其中三处发生在关键的刺突蛋白上,这是新冠病毒用来攻击人体细胞的主要部分。

 

但是,现有数据与科学家的这种判断相左。在许多正在经历疫情爆发的地区,它们并不构成大多数基因组测序结果。王晨光分析称,印度的病毒变种在2020年10月初就被检测到了,然而到目前全世界也只鉴定出一千四五百例。其中印度有700多例,英国有300多例,美国也有100多例。如果它的传播性强,感染占比应该是优先于其它病毒种的。从这点看,并不支持它有更强的传染性。

 

还有研究者提出,印度新冠变种除了有更强的传染性,还具有更高的致病性,是一种传染能力和毒力双双增加的变异株。对此,王晨光认为这一观点违背了病毒进化规律。

 

病毒在进化过程中,越致命的病原,传播的可能性越小,如埃博拉和SARS病毒。究其原因,是因为感染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病和死亡,病毒难以随着感染者的社会活动被有效传播;反之,如果一种病原容易被传播,其毒力必然不会太强。

 

以流感病毒为例,1918年的流感病毒和上世纪50-60年代导致全球数百万人死亡的流感病毒,初始的致命性都较强,但疫情的终结都是因为这些病毒对人类的威胁逐渐变小,致命性降低,最终被归入了季节性流感病毒之列。

 

因此,现在要确定印度新变种的危害程度还为时过早,需要后续研究的统计数据给出结论。

 

那么,印度第二波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王晨光认为目前还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流行病学的数据都是滞后的,需要进行排除因素和纳入因素的多重考量,才可能最终找出原因。”

 

但分析问题的思路是清晰的,要理解印度疫情为何出现第二个高峰,那么搞清为什么第一波疫情会下降就同等重要,“当时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现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都是相关联的。”


2021年4月26日,印度新德里,殡仪馆为新冠肺炎遇难者举行火葬。图片:CFP

 

免疫屏障为何没防住

 

印度的第二波疫情,还引发了科学家的另一个担心,就是印度的变异株会不会让既有的疫苗失效。

 

今年初的抗体调查发现,约20%的印度人已被感染过新冠病毒,在大城市某些地方感染率超过50%,接近形成群体免疫,按说这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病毒的传播。这些数据当时也着实让研究人员感到乐观:印度下一阶段的病毒流行将不会那么严重。

 

但新的疫情粉碎了这种乐观情绪。新的病毒变种会不会让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失效?简单说,它会让已经产生抗体的人群再次感染吗?如果是这样,那将对疫苗的保护作用形成挑战。

 

这种担心是有依据的,例如,很多人都得过流感,并且针对流感病毒每年都有很多人接种疫苗,但每年还是有大量的人被感染,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处于不断变异之中,出现了免疫逃逸,让人体内既有的流感抗体失效了。

 

那么,印度病毒变种会不会具有较高的免疫逃逸能力,从而造成康复患者重复感染以及降低疫苗效力呢?

 

王晨光认为,现有数据远不能支持这一判断。

 

首先是印度的抗体调查数据是否准确,是否真正达到了公布的数量。要知道,印度的科研有时候包含一定的水分,包括其自研的新冠疫苗,还没有公布足够的数据就在其国内上市了。

 

第二点,此前新冠病毒在英国、南非和巴西都出现过变种,学界也有一些零星的研究,发现它们能够部分逃避疫苗的保护。当时以色列和英国都有英国突变株流行,造成疫苗的作用略有下降。但是,随着疫苗覆盖率的提高,以色列(60%)和英国(50%)都已走出疫情,人们恢复了正常生活。这些突变并没有真正逃避疫苗的保护。

 

因此,推测再合理,最终都要经过实际发生的数据来验证。病毒变种的免疫逃逸直到造成反复感染,目前这种分析还缺乏数据支撑。特别是随着疫情的发展,会出现重复感染的情况,但要分清这种重复感染到底是同一种病毒株还是不同的病毒株造成的,只有重复感染是由新的病毒变种引发,并且有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才能认为新变种能够产生免疫逃逸。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数据非常粗糙。

 

美国流行病学家RamananLaxminarayan则给出了另外一种分析,他在《纽约时报》撰文称:印度第一波新冠疫情主要集中在城市里的贫民区,从那里分散到农村人口中心。虽然我们没有第二波感染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数据,但现在感染者似乎已经扩散到了印度的中产阶级和农村地区。

 

换句话说,既有的抗体研究并没有反映出病毒的不均匀传播,它可能高估了其它人群的暴露水平。现在,这种病毒可能正在进入那些在第一波疫情中较好地保持社交隔离的人群。

 

王晨光认为,分析印度第二波疫情的起因,可能还需要将自然环境因素考虑进来。也就是说,第二波疫情跟第一波相比,在季风风向、天气状况、空气干湿度、昼夜温差等方面是否存在相关性,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疫情。

 

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

 

“印度的这一波疫情应该不会持续很久,就能达到峰值。当下最有效的应对举措,还是要加强疫苗接种,尤其对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王晨光如此概括。


《比特币的原罪:碳排放已经超过大部分国家》

《地球日特别报道:我们会成为气候难民吗?》

《肿瘤治疗:北医三院医生爆料靠谱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